修订提上日程,更严格空气质量标准的多重考量

文|邱程骋

空⽓污染挑战仍存,标准修订提上⽇程


进⼊2025年,北⽅地区空⽓质量持续⾯临挑战。3⽉22⽇,新⼀轮沙尘天⽓席卷内蒙古、宁夏、陕⻄、⼭⻄和北京等地,PM10浓
度骤升,影响居⺠⽣活。这主要受蒙古国及中国北⽅地区⽓温偏⾼、降⽔减少影响,冷空⽓活动加剧了沙尘输送。世界⽓象组织
(WMO)在其浮尘公报中指出,⽓候变化可能使亚洲部分地区成为新的沙尘暴多发区。由于⼽壁沙漠和中亚地区变暖导致积雪减少、地表⻛⼒增强,3⽉沙尘暴的发⽣频率和强度或将进⼀步增加。

2023年春季,中国北⽅同样经历了多轮沙尘天⽓。中央⽓象台专家曾表示,⽓候变暖导致沙源地春季⽓温偏⾼,⼟壤疏松,从⽽增加了沙尘天⽓的发⽣概率。这表明,⽓候变化不仅影响全球温度,也可能加剧区域空⽓污染。由于⽓候变化和空⽓污染的成因⾼度相似,均与化⽯燃料燃烧密切相关,协同治理两者⾄关重要。通过减少化⽯燃料排放,不仅能改善空⽓质量,也有助于减缓⽓候变化的⻓期影响。

2024年,中国PM2.5年均浓度同⽐下降2.7%,提前达到2025年“PM2.5浓度⽐2020年下降10%”的⽬标。然⽽,2025年2⽉下旬,上海遭遇雾霾天⽓,社交媒体上不少市⺠晒出灰蒙蒙的城市景象,表达对空⽓质量的关注。同时,有声⾳指出,中国现⾏空⽓质量标准(PM2.5年均浓度限值为35微克/⽴⽅⽶)仅⽐印度和埃及严格,远低于世界卫⽣组织(WHO)建议的5微克/⽴⽅⽶标准。⾯对⽇益增⻓的健康需求和治理挑战,是否应进⼀步收紧空⽓质量标准,成为讨论焦点。

在⽣态环境部2⽉例⾏新闻发布会上,⼤⽓环境司司⻓李天威透露,《环境空⽓质量标准》修订⼯作已在推进,并强调新标准将在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公众健康⽅⾯发挥关键作⽤。未来,PM2.5等主要污染物的管控或将进⼀步强化,推动空⽓治理迈向更⾼⽔平。更严格的空⽓质量标准不仅有助于改善公众健康,也将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与⽓候⾏动形成协同效应,助⼒更清洁、更可持续的发展。

为何需要收紧空⽓质量标准


2021年,世界卫⽣组织(WHO)更新《全球空⽓质量指南》,⼤幅收紧PM2.5等污染物限值,PM2.5年均浓度建议上限由10微克/⽴⽅⽶(μg/m³)降⾄5μg/m³,凸显即便低浓度暴露仍可对健康造成显著影响。随后,美国、欧盟等重要经济体相继调整标准,加⼤管控⼒度。⽬前,中国PM2.5年均浓度标准为35μg/m³,虽严于印度(40μg/m³)和埃及(50μg/m³),但与欧美标准相⽐仍有较⼤差距,远低于WHO最新建议。

空⽓污染被WHO认定为本世纪最严峻的健康危机之⼀。PM2.5可穿透肺部屏障进⼊⾎液循环,诱发⼼⾎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癌症。研究显示,PM2.5年均浓度每上升10μg/m³,⾮意外全因死亡率增加8%。尽管近年来中国空⽓质量持续改善,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已达到国家⼆级标准,但对于已达标的城市,现⾏标准的引导作⽤正在减弱,缺乏进⼀步减排动⼒。在此背景下,收紧空⽓质量标准势在必⾏。

更严格的PM2.5标准不仅有助于降低慢性病和急性疾病发病率,减少医疗⽀出,提⾼公众健康⽔平,同时也将促进⽣产⼒提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此外,空⽓污染与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度重合,加强污染治理将加速清洁能源转型,推动中国尽早实现“双碳”⽬标。这意味着,未来的空⽓质量改善不仅关乎公众健康,也关乎国家环境与⽓候治理的协同效应。

当前,中国正加快推进“⼗五五”规划编制,⽣态环境部已启动《空⽓质量持续改善⾏动计划(2026—2030年)》的制定⼯作。收紧PM2.5标准被视为推动⼤⽓污染防治升级的重要举措,为“⼗五五”期间的空⽓质量改善奠定基础。

中国空⽓污染治理现状:成就与挑战并存


2024年,中国PM2.5年均浓度为29.3μg/m³,同⽐下降2.7%,较2020年下降11.2%。若这⼀趋势延续⾄2025年底,有望实现《空⽓质量持续改善⾏动计划》中 “ ⽐2020年下降10%”的⽬标。⽬前, 近四成城市PM2.5浓度低于世卫组织(WHO)第⼆阶段过渡⽬(25μg/m³),主要分布于⻄藏、云南、⼴东、福建等⻄部和南部地区。然⽽,若不进⼀步收紧空⽓质量标准,达标城市的改善成效难以充分体现,其示范引领作⽤也可能减弱。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已达标地区空⽓质量改善趋势出现波动。⻓三⻆地区于2020年⾸次达标,但近年PM2.5浓度连续上升,2022年⾄2024年年均浓度每年增加1μg/m³,与全国整体下降趋势相背。政策调整被认为是主因,“⼗四五”期间,该地区未再执⾏秋冬季⼤⽓污染攻坚计划,且在《空⽓质量持续改善⾏动计划》中⽬标相对宽松,仅要求“PM2.5浓度总体达标”。政策松动使部分地区治理动⼒减弱,空⽓质量改善停滞甚⾄反弹,今年上海市⺠对空⽓污染的⼴泛讨论,正反映出空⽓质量波动对公众⽣活的影响已引发社会⼴泛关注。

与此同时,约四分之⼀城市PM2.5浓度仍未达标,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重⼯业密集的北⽅城市。以京津冀为例,2025年PM2.5浓度需在2024年基础上再降3%以上,⽅能实现“⽐2020年下降20%”的⽬标。这要求治理政策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结构与污染排放特征,因地制宜,强化重点区域攻坚,确保污染防治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

随着《空⽓质量持续改善⾏动计划》的推进,空⽓污染治理将进⼊更精细化、差异化的阶段。如何平衡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保持治理⼒度与政策激励,成为未来⼤⽓污染防治的关键。

收紧空⽓质量标准的预期影响

更严格的空⽓质量标准将带来显著的健康与经济效益。PM2.5浓度降低可有效减少⼼⾎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率,提升公众健康⽔平,降低医疗⽀出,改善居⺠⽣活质量。⻓期暴露于⾼浓度PM2.5环境会增加慢性病和急性病的⻛险,严格标准将为公众健康提供更有⼒的保障。

空⽓污染治理还将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绿⾊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随着空⽓质量标准提⾼,⾼污染、⾼能耗产业将加速向低碳、清洁⽅向转型,助⼒可持续经济增⻓。2024年,北京⼤学联合多家机构的研究指出,若年均PM2.5浓度分别降⾄25μg/m³、10μg/m³和5μg/m³,按2020年为基准年,全国每年可避免的过早死亡⼈数分别为30万、87万和118.4万,健康效益估算分别为1.07万亿元、3.1万亿元和4.2万亿元,约占2020年GDP的1%、3%和4%。

成都市的治理经验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2024年,成都PM2.5年均浓度同⽐下降18%,⾸次达到国家标准,成为全国降幅最⼤的前五个城市之⼀。成都聚焦移动源治理,推动公共领域⻋辆电动化,强化对燃油⻋的监管,推⼴新能源中重型商⽤⻋。同时,成都加强⼯业治污减排,推动⽔泥、⽯化、钢铁等⾏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在建筑施⼯领域建设1300多个绿⾊标杆⼯地,取得显著成效。

未来,空⽓污染治理需从产业结构优化、交通排放控制、重点区域强化监管等⽅⾯持续发⼒。包括减少煤炭依赖,加速可再⽣能源替代,推⼴新能源汽⻋,优化城市公共交通,强化⻓三⻆、京津冀等重点区域治理。展望未来,强化治理与政策协同

更严格的空⽓质量标准是中国空⽓治理升级的关键⼀步,也为全球提供了实践经验。尽管过去⼗年中国空⽓质量显著改善,但现⾏标准已不⾜以推动持续进步。向世卫组织(WHO)第⼆阶段过渡⽬标25 μg/m³迈进,将是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步。此外,空⽓质量改善带来的健康收益远超达到世界领先标准的直接减排成本。国际经验表明,严格标准是减少健康⻛险、提升环境质量的必然⽅向。通过政策优化、产业升级、区域协同治理,中国有能⼒进⼀步改善空⽓质量,迈向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邱程骋为能源与清洁空⽓研究中⼼(CREA)中国分析师